朱青生 | 艺术和科学相遇:从现在到未来的可能
理解未来科学讲座     2019.01.06     作者:朱青生
演讲稿
讲者简介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和艺术交替影响世界。其实,科学和艺术也许从没分开过,因为只有科学的人类世界,人类还是人吗? 1月6日,科学家和艺术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公众一起,聊一聊科学与艺术新的合作可能性。

本次讲座得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力支持,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到场并为本期讲座做开场致辞。张馆长认为当代社会,艺术已经超越了音乐和绘画的范畴。本期理解未来讲座是关于科学与艺术新的合作可能性,对于这样新颖的主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非常欢迎。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教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美是什么,这个词翻译为日文的时候,被翻译为美学,所以我们中国人认为艺术就是为了美。但我们不应认为艺术只是干这个用的,今天艺术最重要的事情,是人的解放。如果我们能够把人解放出来,能够把人的可能性打开,这个事情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美。


朱教授认为,今天在国内,有些科学家们理解的艺术和艺术界理解的艺术是有差异的。科学家理解的艺术,在我们今天艺术界已经不叫艺术,我们称它为文化产业和娱乐工业。比如说他们喜欢听小提琴,他们喜欢古典音乐,古典美术,或者看电影,比如他们喜欢看好莱坞的电影,好莱坞的电影它不是艺术,它是一个工业,它是一个娱乐工业,你需要什么它就给你做什么。


真正的艺术是“无中生有“,是创造性的。不仅是有创新性的艺术,这还是一般性的创作,而是“如何创新”,“什么叫创新”,直到对创新本身的怀疑。基础科学的人为什么要去做基础科学?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刻的东西,就是人要有一种真正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根本,使人自我可以改进、自我走向未知的一种可能性,这种行为无法归结到人和门类,人们称之为“当代艺术”。


朱青生,海德堡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艺术家。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汉画研究所所长。著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主编《汉画总录》《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请填写以下表格

如果您有您感兴趣的工作,请描述相应工作的URL。工作清单可供使用这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