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得主:科学应成为中国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媒体报道     2017.11.08     来源:中国日报网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科学应成为中国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左)、“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中)、“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许晨阳(右)

中国日报网10月30日电(记者 田阿萌)10月29日,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谈中国科学发展:中国巨变正在这个大时代发生

施一公称,“我从恢复高考后接着经历改革开放,开始有开放的心态,国家和百姓积极向上,从小学到大学,在充满正能量环境下长大,能有机会接受好的中学教育,直到进入清华再接着能有机会出国最后回国这一历程,感受真的很深。现在我国每年有500万人留学,300万人回来,中国巨变正在这个大时代发生。”

中国的未来到底能不能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期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能不能引领中国回到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才是希望带给社会、带给未来的激励。”

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放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企业家群体在富裕之后开始在科学领域投资,也让科学研究迎来了新时代。

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他今天的成功,未来科学大奖和诺贝尔奖有众多不同,前者有数学奖等,后者没有,“科学大奖要坚持做下去,肯定会超过诺贝尔奖”,“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谈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人类:不存在这个问题

三位获奖者还在媒体见面会上被问到人工智能的热门话题,有记者提到,国外杂志前段时间用了近万字描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对工作及社会的影响,以前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类的助手,现在,人类是机器的助手,未来机器人将让人类失业,人类将向机器人乞讨。这种预测会成为现实吗?我们怎样做,才能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此,施一公表示,并不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可能应用到很多领域,但它们没有人的意识。潘建伟称,目前来看,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许晨阳对此的回应是,“你说的问题只是旧的职业被淘汰,比如汽车兴起以后,以前的马车夫都失业了,但是科技会帮助人选择做更喜欢的事情。”


分享
摘要
10月29日,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