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以及国际同行评议制度,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科学委员会由15位在不同领域各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优秀华裔科学家组成,为大奖评选提供有关科学专业的学术支撑:决定奖项评选规则、决定奖项范围类别、决定奖项提名名单、投票决定获奖名单。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契机和信念,把这15位优秀的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努力来促成“未来科学大奖”的成立和推动其发展呢?
“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年代物质非常贫乏,但人都很纯粹,都有点理想主义加英雄主义。”
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回顾未来科学大奖发起的初心时,这样介绍说。
在“六零后”和“七零后”的成长记忆中,科学是个闪闪发光的词汇。华罗庚、李四光、钱三强、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名字耳熟能详。作为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他们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怀抱着满腔热情回国,为中国薄弱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下面是15位科学家们的简介,以大奖礼赞科学家,以态度致敬科学精神!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我们的GPS都用到广义相对论这个基本的物理原理,所有的一切都用到科学。事实上现在互联网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科技的进步。
—丁洪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
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科学的历程对我来讲很像一滴水,最后进了海洋,看到了整个世界。你会发现,哇!这个世界是这么的复杂,我知道的是这么的少。
—何川
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其实非常简单,它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最原则性和原创性的追求,它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创新,这种探索会是孜孜不倦的,会是勇敢的,甚至有时候是寂寞的。
—李飞飞
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很多做科学的人,包括我在内,从小有兴趣,一直到现在,一直到将来。
—李凯
普林斯顿大学Paul & Marcia Wythes讲席教授
美国工程院院士
可以激励很多我们将来的青年学生,来投身到科学当中。
—励建书
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骆利群
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科学还是一个新事物,所以我们希望这个科学,会慢慢的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会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起,起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季向东
李政道研究所资深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
没有科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不能理解世界的起源,不能理解人类的起源也就不能理解我们自己。科学,有一部分和人类的需求是没有关系的。这种理性的追求是超然的,所以科学要允许人类追求一时甚至长时间看不到用处的理性的探索。
—饶毅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